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35:19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 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 “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 “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 “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su质教育的灵魂
  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社会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当做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另外,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也仍然存在,这些都必然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再加上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不落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政策措施不到位;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等倾向十分严重;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学校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一部分地区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起着负面导向作用,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本质
  其实,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回答应该是清楚的.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了.   例如,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主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但如果把基础教育局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这岂不是同教育(优化控制)一词的本义背道而驰吗?怎么能指望培养的学生善于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呢?
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是强调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指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它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本质上说,“发展性”符合“变化导向教育观(change—oriented pedagogy)”的趋势,即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接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转变.教师从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规定性,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和划一展.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而是力求取得对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   全面发展是最优发展,也是个性的最优发展.“发展个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最近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从系统一—结构观点来分析个性”的建议,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是社会实体的观点,从人的心理的整体上把握“个性”.因此,可将个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动态系统”,以此来表明个性是一般性和个别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体,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立足于教育学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可认为“个性”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化结构”.其特点为:①“个性”必须首先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为前提,它强调的是个性发展的共同性一面;②“个性”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的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依据;③我们不仅要承认每个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素质结构,同时还要使这个结构达到尽可能的合理化.优化结构,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总之,把个性最优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实现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隋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含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指对年轻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属于普通教育性质.一种属于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阶级的教育;另一种属于非义务教育,指高中阶段的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级.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必须扎实坚固,使学生形成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生长点,这就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无疑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这就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时代性.”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归纳有三类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把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只有把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一种认为素质教育与以“五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以此否定素质教育的提法,主张用全面发展教育为涵盖.一种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同意第三类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二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教育.并将它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就发展的观点看,它显然存在不足.因为它只指出了全面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而没有明确界定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严格讲,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至于德、智、体,虽然是全面发展的内容,却缺少一个适当的定位概念来对它们的内涵加以概括.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全面发展什么?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素质.可见,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途径,决不限于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途径也应有所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强调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就此止步.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观点,“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的完好状态”.这一观点在我国显然还未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这更说明了,用“素质教育”的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更强调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和谐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择教育,它虽然不反对英才教育,而且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成为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传统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更强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要发展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这是社会发展到现代化和国际化时对人的素质的更新更高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一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素质教育指的是学校按国家对全体公民素质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实施的教育.这种教育虽然也要求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但其全面发展的要求重在基础性,它是为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并不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层次很高、发展很充分.再则是,素质教育一般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而全面发展教育则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是贯串整个教育阶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都要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编辑本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对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应试教育”的涵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7条提出“应试教育”时,给“应试教育”四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把整个教育从上到下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否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表明“应试教育”一词有其特定的涵义,“应试教育”一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提出的,凡“应试教育”都是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而“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驳.由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全面否定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就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一个贬词,但不能说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就纯粹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素质.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不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本身而是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关心的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关心应试能力的社会应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却是对立的,这正如同片面与全面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就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相反面,楼主自视之。
实施,无法。

就是就是素质的培养~实施~~~其实真正要实施地话要担当一定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