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0:25:53
“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白马非马”的典故怎么解释,请用现代汉语说明白.
其实很简单.
就像说绕口令一样.
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因为它有个白在上面,说马是一个形体,而白是一种颜色,我说我的白马的时候只强调白,那么我就说我这个是个白色的东西而不是马.
所谓前后重点的转换问题,抛开现实环境之后的纯文字游戏,你在辩论白马非马这个问题的时候依然想着马这种东西的话,那就绝对不是公孙龙的对手.
庄子就玩过这个游戏.
惠子和庄子辩论,说人有情无情和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在这三点之间绕来绕去,后来庄子就说了一句:
天与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这是嘲笑惠施的话,说老天给了你形体,你却在这里像只驴一样乱叫.
这种辩白,完全脱离了现实,根本没有意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7.htm

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哲学观点,一个老头觉得白马不是马,但依据现在的哲学观点来讲,他忽略了物质之间的特性和共性的关系

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

全部展开

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
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 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 “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 “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 守门官的意思是: “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 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 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 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 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 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 公孙龙的一个有名的辩论是“白马非马”。现存的《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有关于“白马非马”的详细的论证。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以及他的关于这个命题的辩论,也反映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的问题。他从另一个出发点讨论了上面说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问题,得出了与惠施正相反的结论。惠施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公孙龙是从命题出发,他看出了,在每个命题中,如“莲花是一种植物,玫瑰是红的”等,其主语和述语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正是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论是在主语或者在述语中,总有点甚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但是恩格斯指出,“述语是必需和主语不同的”;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这个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一般人都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对于这个命题作了相当详细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不同。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不同是必需的,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反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加以抽象化、绝对化,由此达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这就是把范畴固定化。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问题。列宁说:“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 (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 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 (个别跟一般相对立) 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 (不论怎样) 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 (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 (事物、现象、过程) 相联系。诸如此类等等。”(《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409页) 个别自身的同一性,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千万类的个别相联系,也就是说,也与千万个一般相联系。这也是同一性自身所包含的差别。
在一个逻辑命题中,主词表示个别,谓词表示一般。在一个肯定的命题中,个别与一般是对立面的统一 (同一)。在“白马是马”这个命题中,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严格地说,这个具体的马是个别。白马也是一般,白马只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马也只能在白、黄、黑等马中存在,只能通过白、黄、黑等马而存在。这就是说:凡实际存在的马总是有白、黄、黑等颜色的,不可能有没有颜色的马。这是个别与一般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性。 就逻辑学的意义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就“马”的外延说,“马”这个名词包括白马在内,但就“马”的内涵说,“马”这个名词指马的本质属性,和“白马”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这两个名词混同起来。这也是公孙龙的一个贡献
科学视角
存在谬误的科学解释
“中国历史上多只是注重了对白马非马的文字研究和逻辑思想研究。实际上,白马非马包含了最质朴的科学变化含义在内。用文字解释白马非马是很苦难的;但是转换方式,用化学反应和化学分子构成来阐述‘白马非马’就很容易明白。食盐的化学成分:氯化钠(NaCl)。只要一句简明的:氯化钠非钠,几乎是只要有化学知识的人都可以懂得的。同样如此,碳酸钠非钠,硫酸钠非钠;氧化钠非钠。由此对应黄马,黑马就都可以解释了。”这段话不知道谁编辑的,根本就是有问题的,白马非马怎么能等同于氯化钠非钠,而应该等同于氯化钠非钠盐,这样无数人又无法理解了
公孙龙说法的根本谬误
--这个所谓科学视角不太恰当,“白马非马”这句表述没能避免“是(非)”的两种含义造成的歧义,一种是表示两个概念完全等同(不完全等同);一种是表示两个概念的种属关系(不存在种属关系),严格讲应该表述为“是一种(不是一种)”。按第一种含义“白马非马”就是正确的,但是按照第二种含义“白马非马”就错了。氯化钠和钠不存在种属关系,氯化钠不是钠的一种,不论采用“是”的哪一种含义“氯化钠非钠”都是成立的。换成“氯化钠非含钠物质”,则变成了彻底的“白马非马”论。 换而言之,“非”一词在古代并不像现代数学中规定的那样清晰——即“不是”。而古文中则存在着如上的 两种释意,公孙龙本人也并未言明“非”到底何意。不过,这也只是从现代逻辑学角度来考量的说法。公孙龙 其实不过是使人搞不清从属与包含的关系罢了。(他说:“白马也是马,黑马也是马,那么黑不就是白了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