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看不懂 谢谢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1:12:52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看不懂 谢谢了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看不懂 谢谢了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
看不懂 谢谢了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看不懂 谢谢了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作者:佚名 时间:2008-6-8 21:4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68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三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定语后置
一.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尝遗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在前,又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
6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统计整个小船,有无个人,有八个小窗
7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转)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一壶好酒
二.楚辞句式定语后置
"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洁白的身子""肮脏的外物".
三.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②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并且用它对读这本书的国人(进行)勉励.
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④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如:
⑤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说明:这第三种类型的定语后置,有很多人赞成,也有很多人反对.作为句法分析可以进一步讨论.我个人是赞成的,因为承认定语后置说较有利,译出的句子也较简洁;再者,就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置的句式.如:“党员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标准,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转变的,劝其退党,不予登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四.“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如:①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
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如:
②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例①不同.)
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教室里少年的汗味昭示着青春的气息,黑白上那一个意犹未尽的问号——“什么是幸福?”瞬间乱了我的心绪。夕阳的余晖从窗户中倾泻出来,透明了空气中的尘埃。任思绪漫游在回忆里浩瀚的海洋,寻找幸福……
  干净的秋风萧瑟了谁的寂寞,梧桐叶落,一片祥和安宁。窄窄的篱笆圈住那小小的房舍,一抹墨色的身影伴着秋菊在秋风里摇摆。那是陶老夫子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流水潺潺,月影幽幽,观花开花落,云...

全部展开

教室里少年的汗味昭示着青春的气息,黑白上那一个意犹未尽的问号——“什么是幸福?”瞬间乱了我的心绪。夕阳的余晖从窗户中倾泻出来,透明了空气中的尘埃。任思绪漫游在回忆里浩瀚的海洋,寻找幸福……
  干净的秋风萧瑟了谁的寂寞,梧桐叶落,一片祥和安宁。窄窄的篱笆圈住那小小的房舍,一抹墨色的身影伴着秋菊在秋风里摇摆。那是陶老夫子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流水潺潺,月影幽幽,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远离了世俗的尘埃,摆脱了官场的黑暗,收获了那一份宁静的幸福。诚然,这样的幸福是谁都渴望的,没有那么多劳累,不用在世间来回的奔走。田园之乐实在是令人钦羡,我们却不得不在尘世间漂泊。轻叹着摇头,这样的生活诚然不属于我。
  昂首朝天,举杯望月。李白游走在大唐华美的壮丽河山中,做一个四处寻访的诗人。在那美丽的桃花潭边邂逅汪伦,谱写一曲友情深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像一只快乐的鸟儿,看遍世上美好的风景。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中,大叹江山多娇,河山大好。他的一生都在旅行,他用自己的那份诗情画意谱写了一个朝代的浪漫情怀。他的生活充满了明亮欢快的色彩。我羡慕他那双眼睛,赏了那么多的美景;我羡慕他那双手,谱写了多少千古奇诗‘我羡慕他一切的一切,羡慕他尽情游山玩水的幸福,却不得不感叹现实的骨感。
  三藏一生的梦想就是取得西天的佛经,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最终修成正果。眼前是飘渺的雾霭,幽幽的檀香探入他的鼻息,渲染几抹安详。身上火红的袈裟流露他成功的喜悦。多少的苦难,才铸就了今天的成就。凡胎褪去,落地成佛。幸福在那一瞬间充盈他的心扉。像破茧的蝴蝶,终于历经万难后豁然开朗。
  轻轻收回漫长了的思绪,细细思量:陶老夫子的幸福是茶一样的清雅脱俗;太白诗仙的幸福是画卷般的绚烂多彩;三藏的幸福便是成功后的豁然和喜悦……
  于我而言,他们的幸福的确令人钦羡,却不一定适合我。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虽不如陶老夫子那般闲适,却也忙里偷闲;虽不如太白诗仙那般走遍山水,但一次短暂的出行也能回味好久;虽不如三藏那般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小小的成就也欣喜若狂了。
  这像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我所向往的,白水自是无色无味的,但是我们可以随意地改变它的味道色彩。这就是我的幸福,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唇角勾起一抹微笑,高高地举起手。从容地回答,从容地坐下。然后看着老师以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结束争论;
  “从别人的幸福中回首,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融合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点每一滴都洋溢着幸福。”

收起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全部展开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收起

语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是如果分辨的呀 还有什么是宾语,定语,介词 百度上的看不懂 谢谢了 完璧归赵中的句式(判断,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完璧归赵中的句式(判断,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都要一一说说清哪句是哪个,谢谢. 作为高中谁给我讲解下语文古文中的倒装句,重点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请教我怎样分别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在此感谢了 石钟山记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有固定词. 怎样区分语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说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特点A.宾语前置.B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 如何区分: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如何区分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最好用比较精简的语言来说,太麻烦的我也记不来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句子.要全! 语文的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请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并举例说明一下 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和 宾语前置句 怎么能看出呢? 高中古文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怎么分辨呢? 古汉语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ps.最好有例子~ 文言文 常识.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判断句 省略句的判断依据词类活用的判断依据.最好有例子.非常非常感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为天下笑者,何也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是什么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