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对待“仁政”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1:27:16
孔子与孟子对待“仁政”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对待“仁政”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对待“仁政”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对待“仁政”的区别
系统来说,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就思想内容说是道德重于政治,就价值取向说是政治先于道德.孔子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的这种分梳决定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历史的可能性.孟子思想中道德的主体性消解了政治的独立性,道德的平面展开即是政治.
具体来说,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地感觉,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悠闲,他还会说饭菜做得不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剪裁都合式.孟子则凡事紧张,提出“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天性,而孟子则主张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对“礼”十分重视,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主张改弦更张,突破“礼”的约束.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他是老师,也是长者,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交相攻伐,仁义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烟消云散,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他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言之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孔孟之别是时代造成的,并非两人性格有多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