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有何文化差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56:34
中西有何文化差异?

中西有何文化差异?
中西有何文化差异?

中西有何文化差异?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据中国侨网援引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

全部展开

据中国侨网援引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收起

一、西方(简称“西”)收到礼物会当场拆开,并说“谢谢”。中国(简称“中”)收到礼物不会当场拆开,还会说“不用啦”之类的客套话;二、西较夸张,中较含蓄;三、西吃饭时不许发出任何声音,而中却无所谓;四、西不喜欢吃剩东西,中却总是有留一点(年年有余)。
我只是想到这么多,若再有,一定补充。...

全部展开

一、西方(简称“西”)收到礼物会当场拆开,并说“谢谢”。中国(简称“中”)收到礼物不会当场拆开,还会说“不用啦”之类的客套话;二、西较夸张,中较含蓄;三、西吃饭时不许发出任何声音,而中却无所谓;四、西不喜欢吃剩东西,中却总是有留一点(年年有余)。
我只是想到这么多,若再有,一定补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