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时期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44:33
伪满洲国时期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伪满洲国时期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伪满洲国时期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伪满洲国时期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9集文献专题片《东北抗日联军》,已经通过国家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创作领导小组的审看,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直接地对东北抗联征战历程的集中展示,是一部构思新颖、生动感人的电视文献作品.近日,该片总编导李文朝及创作人员面对媒体,细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几大亮点.——编者
  首次踏入人迹罕至的抗联“密营”
  《东北抗日联军》一片的最大亮点,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把抗联当年的秘密营地、旧战场以及设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城外的抗联野营地等历史遗址,一一首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存在于东北密林深处和异国土地上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当年抗联将士艰苦征战的物证,而且还储存着从今天走进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信息.如在第三集《不畏强虏》中,在展现抗联战士是怎样在冰天雪地的密林中生存和战斗时,首先出现的画面,就是摄制人员在东北密林中经过艰难寻觅而找到的抗联“密营”遗址.然后,结合抗联老战士的讲述,运用动画手段在镜头画面上逐一演示如何挖“土窨子”、为什么要挖1公里长的排烟道、怎样修建“假如你不是抗联的人,你就是走到跟前,你可能都不知道那里有人”的秘密营地——这就是抗联战士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赖以生存的后方基地.他们依托“密营”,在高山密林间与日本关东军浴血苦战,共毙伤日伪军178200人,同时牵制了十几万日军精锐部队不得南下入关,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30位九旬老战士的真情讲述
  60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健在的抗联老战士仅存61位.这些九旬老人有的已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其中尚能接受采访的30位老战士,不仅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亲历者,更成为今天人们了解抗联故事的珍贵视点.
  《东北抗日联军》在前期
  拍摄中就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抗联老战士进行了抢救性采访,记录下了这30位老人首次吐露的抗联故事,从而使得全片每一集都能通过老战士的讲述引出悬念,再以悬念为切入点展开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带出厚重的历史.如第六集《西征壮歌》,主要展现东北抗联至今鲜为人知的西征岁月.这集一开头,就是抗联老战士对当年西征的回忆片断:“前面烤出糊味了,背后还是凉冷冷”的露营之夜、“马皮用火烤了,嚼来嚼去,舍不得咽,怎么也比树枝儿好吃”的味道——时光由此回到了1936年艰苦的东北抗日战场,日本关东军为彻底扑灭抗日烽火,调集东北全境所有的机动兵力共10万人,对只有3万余人的抗联部队开始了连续3年的军事大讨伐和经济封锁.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固守没有希望,抗联的出路何在?将士们作出了这样的抉择——抗联三路大军毅然放弃根据地,向西突围寻求转机,踏上了苦战血战的西征之路……在该集中,抗联老战士的回忆片断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情感主线,悬念不断引出,故事层层展开,从而动人心魄地再现了东北抗联历史上最为艰辛、最为悲壮的一页.
  40多位中日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
  东北抗联虽然是一部尘封久远的抗战史,但是,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抗联史学者们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着辛勤而细致的考证和研究工作,不断发现那些长期隐没于密林雪雾之中的英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不仅首次对国内抗联史的权威学者进行了深度挖掘,还远涉日本,采访了那里的满洲史专家以及兵器专家,从而依据中日专家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一一揭开了抗联历史上的一些谜团与悬念:“当时整个东北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总数不超过1000人,他们又凭什么来领导东北抗日斗争?”“日本关东军一个甲种师团,就几乎接近东北抗联30000多人的总兵力,为什么在抗联主动出击与日军交手的一系列战斗中,抗联参战兵力却总是超过日军兵力?”“骁勇善战的抗联三路大军在1938年到1940年间为什么人数会突然锐减?这3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关于这些问题,观众们都会在该片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60多份历史档案的首次披露
  在足迹踏遍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中朝边境以及日本进行拍摄的同时,该片创作人员还多方收集和发现了60多份从未公开过的珍贵文献或历史档案,从而为《东北抗日联军》叙述故事、展现历史提供了新鲜材料和独特视角.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和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是当时名震东北的两位抗日英雄,该片《英烈千秋》一集在讲述有关杨靖宇和赵尚志的英雄故事时,依据历史档案中不为人知的细节记载,始终穿插了这样一个视角:身高1.93米的杨靖宇,他的魁伟体态即使在战场瞬间,也给日本关东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关东军少佐岸谷隆一郎曾这样描述过杨靖宇:“他奔跑时速度极快,两只手能摆到头顶之上,像一只鸵鸟在飞奔.他能使双枪而且枪法极准,我们根本无法靠近.”1940年2月,面对日军重兵讨伐,杨靖宇为掩护抗联第一路军大部队转移,最终只身陷入重围.当年2月15日,杨靖宇一人面对600多人的讨伐队追击的险境.对此,《通化省警务厅关于讨伐杨靖宇情况的报告》和日本满铁《协合》杂志1940年第263期等档案资料中有着这样的记载:“2月15日,我警察队主力对杨靖宇进行了猛烈攻击,出现了崔大队长、伊藤警尉等许多死伤者——估计杨靖宇已受伤,雪地上有点点滴滴的血迹……”“但是他却跑得飞快,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600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50人了……”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对于此事,日军《作战总结》中曾这样写到:“他穿着破烂的鞋子和撕烂的衣服,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这样的叙事视角在过去文献专题片中是不曾出现过的,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更让人引发无尽的思考.
  而一代抗日名将赵尚志被害后的头颅之谜,则是萦绕人们心头60多年挥之不去的历史谜团.该片依据历史档案的记载和2004年在长春般若寺整修中意外发现赵尚志头骨为基本线索,串联起这位抗日名将极富传奇的英雄故事……最终解开的,则是“头颅之谜”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意境:60多年的挂念,60多年的寻找,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以他不朽的抗日事迹,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