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箕普通话怎么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44:47
撮箕普通话怎么讲?

撮箕普通话怎么讲?
撮箕普通话怎么讲?

撮箕普通话怎么讲?
簸箕 读音:   bò ji   释义:   (1) [dustpan]: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南充称之为“撮箕”   (2) [fan;winnowing pan]: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方言:撮箕
  簸箕
  有三种物品被称作簸箕,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另外还有叫做簸箕的小吃.
  目录
  基本信息
  相关文献
  简要介绍
  编制技艺
  编制方法
  主要种类
  大簸箕苗寨
  风味小吃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谣
  柳编艺人孔成德
  阎吉明
  另类用途基本信息
  相关文献
  简要介绍
  编制技艺
  编制方法
  主要种类
  大簸箕苗寨
  风味小吃 簸箕板
  簸箕炊
  民歌民谣柳编艺人
  孔成德 阎吉明另类用途展开 基本信息
  簸箕
  读音:   bò ji   释义:   (1) [dustpan]: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南充称之为“撮箕”   (2) [fan;winnowing pan]: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方言:撮子
  相关文献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 唐山西长治地方农用---簸箕
  锺辂 《前定录·刘逸》:“我读《金刚经》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说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镫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 孙飞虎 .”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中年庄稼人,不仅帮助寡妇老婆儿,把大黄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
  简要介绍
  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正宁县
  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为它有其独到之处.
  编制技艺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编织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为单位独立进行编织,也可以实行分工,簸箕
  联户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参与制作,共同切磋技艺,互取短长,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传帮带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编簸箕,手艺娴熟者每天可以编2张,手艺拙劣者两天可编3张.手艺好的编织的簸箕周正好看,畅销;手艺差的编织的簸箕不顺眼,价格低.这就是本地人常说的凭手艺吃饭,凭力气干活.在编簸箕行里可称为能工巧匠的约占20%,核桃峪的簸箕手艺不搞封闭自守,而是敞开胸怀,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同时也吸收了四川竹编、南方草编的技艺,使簸箕的编织手艺日臻完美,并传到了四邻八乡.核桃峪编织簸箕用料极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细.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条,来源于子午岭山麓的转角、马兰、龙嘴子和东店头一带及陕西省的麟游山区,后来也有人到合水县的太白、大山门和陕西富县一带找寻.还有少数人栽植柳条,自割自用.但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天然野条.簸箕条有芽条、秋条、蒸条之分.三月割的条子,也就是春季草木发芽时割的条子,皮利容易剥,叫作芽条;六七月割的利皮条子叫秋条;凡皮不利,需要蒸后方可剥下的条子,叫蒸条,这种条子是簸箕条中的上等品,用其制做的簸簸柔韧性强,经久耐用,色泽清白,受人喜欢.在蒸条时火候、湿度都尤为重要,随时要掌握,不可掉以轻心,蒸得太老了,色泽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时除了条子而外,还需要麻绳和簸箕舌头.麻绳的粗细要适度,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绳,否则会影响簸箕的使用寿命.大簸箕的舌头长1米左右,宽4至5厘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头大小根据需要和材料而定,没有定规.
  编制方法
  做簸箕需要阴湿、避阳光、不见风的环境.农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窑,有如我们在电影簸箕
  电视上看到的地道,当地人称簸箕窑,也有戏称为冬暖夏凉、湿润恒温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镰(推刨)、方锥、槽锥、钩针、拨停、绳锤、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铁镰用以刮簸箕舌头,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近年来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头要比镰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锥,用于在簸箕舌头上钻眼.槽锥,用来缠簸箕沿子.钩针,在簸箕舌头上用来钩绳子;用针是循环往复、错落有致、一气呵成的一整套动作,针脚密疏、缀条粗细平整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拨停,是打绳用的,有的也叫脱螺子.绳锤,用于缠绳,既省力,缠下的绳子松紧又合适.捋篾刀,刮缠沿子的篾子.量舌,用于丈量簸箕舌头上所钻孔眼的距离.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条长短的.还有踏板子、捋篾棒、垫尺和刀子等.编织簸箕时,先将条子装在簸箕尺上,编结一片,叫做结掌子.然后将掌子弓起结角子.结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缠沿子,最耗时间,技术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所以编织簸箕者紧张时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时为了结好角子或做好茬子,连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只有这样,才能编成一张成品簸箕.
  主要种类
  核桃峪的簸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它的优点是窝深、掌平,不撒粮食和簸物.掌平利簸箕
  于播出杂物,不留残渣,好使换.在农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一张簸箕用得爱惜点可以用人老几辈子,最少也可用十几年.簸箕的品种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净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间的一种小型簸箕,没有撑角,主要是装物时用.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型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况且有舌头,用以“吐废物”,而这种变型的簸箕叫笸篮,有似我们日常应用的洋瓷脸盆.从容量上看,有大笸篮、小笸篮,从形体上看,有正方形笸篮、圆笸篮、长方型笸篮;从用途上分有盛馍笸篮、针线笸篮、旱烟笸篮等.笸篮的做工较之簸箕简单点,但工艺更讲究,还加了一道涂染、勾画的工序.鸟鱼花草等绘于其上,了了数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篮不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还是一个民间艺术产品,在开发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其艺术生命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簸箕和笸篮除了播扬杂物、盛装粮食、美化生活而外,还可用作农家晒枣、晒核桃、晒花椒、养蚕等.这就是说除了液体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随方就方,随圆就圆.用来盛晒物品易干又不粘脏物,所以人们即便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簸箕和笸篮与人们关系不但没有疏远,而且显得更加密切,什么吹风机、扬场机、风扇远远不能代替它.这是因为“物用使其然”.
  大簸箕苗寨
  大南皋河在这里不经意间拐了一个弯,留下了一片沃土,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大簸箕苗寨.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簸箕
  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   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平静的山寨,平淡的生活,这就是簸箕寨.而当大山捧出丰收的果实的时候,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栋吊脚楼,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他们丰收的喜悦,粮仓里装满的玉米,吊脚楼上挂着的玉米,都显示着簸箕寨人丰收的记录.在簸箕寨,庆祝丰收的仪式比过年还要隆重.簸箕寨里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在丰收后粮食入仓大簸箕苗寨
  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筛出一簸箕新鲜米,供客人品尝.米饭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他们生命的含义,全饱沁在这稻米的醇香中.
  风味小吃
  簸箕板
  与粤赣两省接壤的闽西武平县,县城很小,才3万多人.那日午前到武平,为寻草帽簸箕
  “小吃”,在宁静古老的小街上转了一圈,发现这个城里,卖簸箕(音板,是福建人自创的怪字)的小吃店竟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计算,每300多武平城关人就拥有一家卖簸箕的小吃店.   在闽西,我到连城县,连城人把簸箕叫“捆”,说是连城的名小吃;到上杭县,上杭人把簸箕叫“卷筒米”,也说是上杭的名小吃.但当我说要去武平吃簸箕,两地的朋友们便都不言语了,足见武平的簸箕又是多么地受推崇.   簸箕在广东叫肠粉,在闽南一带叫米果条,都是用大米磨浆入蒸笼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我想大概是蒸出的米粉片都摊在簸箕上的缘故.   同许多地方一样,武平的簸箕只开早市做早点供应,过了上午10点便收市了.正因为武平有那么多家卖簸箕的小店,营业时间又集中限时,于是,在清晨,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赶去围住那热气腾腾的小店,或堂吃、或买回家去当早点.于是,便以小店为中心,组成了一道武平特有的晨景,这大概是宁静的小城最为热闹的一刻,别具一种古朴的风情.   武平的朋友告诉我,城关的簸箕以菜市场里的一家做的最好,早晨便带我去见识一回.那店主姓林,是夫妻档,做簸箕的米浆,还有用绿豆芽、韭菜、红萝卜丝、肉丝、香菇丝做的馅,都是凌晨准备好的.清早开市,便见那店主夫妻,一个取一勺米浆倒进铝板制成的笼屉里,一两分钟便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见方的小块,另一个便撒上菜馅卷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状装盘,再浇一点葱油,洒一点葱花上桌.那簸箕似羊脂一般地白,几粒葱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绿,煞是好看.再看他们夫妻忙得满头大汗,食客吃得有滋有味,这种民间情调和祥和氛围,更令我不由食欲大振,也加入到食客行列,要了一盘来尝.武平的簸箕果然名不虚传,吃在嘴里又嫩又滑,既韧且香.一盘不够,就再来一盘.我问价钱,一盘十条,每份一元,凡是吃客,还免费提供一杯喷香的热茶或一碗浓浓的猪骨汤,真够便宜.吃着这样的美味,倒让我吃出一个美好的感觉,一个山乡的淳朴民风.
  簸箕炊
  “簸箕炊”是庆祝早稻丰收时做的一种小吃,当地人管叫“吃新”.以大米、生簸箕炊
  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酱油、辣椒酱、蒜头为原料.制法:将大米洗净,用清水浸3小时,捞起,投入石磨中边加清水边磨成米浆,加入适量生粉与之拌匀,过细眼萝斗,成为米粉浆;待蒸锅水开上气后,将米粉浆分次灌入托盘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食法:夏秋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撒上小芝麻或配蒜头、酱油、花生油;冬春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炒热加辣椒酱.特点:洁白、软滑、爽口、咸香.功用:补中益气,止烦止渴.这种风味小吃,尤以安铺、横山一带的制工精,味道好.   由于以前是放在竹簸箕上蒸熟来吃的,因此叫“簸箕炊”,现在的“簸箕炊”基本是用金属来蒸了.   现在可以吃到“簸箕炊”的地方有:化州 茂名地区 湛江地区 广西客家小吃等.[1]
  民歌民谣
  建邺区流传的“数手箩”:“一箩巧,二箩好,三箩四箩背稻草,五箩穷,六箩富,七箩八箩开当铺,九箩是秀才,十箩中状元”还有的说“秦淮区流传的“数箩歌”:“一箩巧,二箩拙,三箩四箩会插舌,五箩六箩骑花马,七箩八箩中状元,九箩缺一十箩全,全箩上天会神仙”.
  柳编艺人
  孔成德
  孔成德(1891~1969)柳编艺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柳编产生了兴趣,后在实践中不断 簸箕
  探索研究,总结前人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柳编制作方法.编制的簸箕、簸箩、柳箱等产品不仅花色多、品种全,且质优耐用,美观大方,曾有“簸箩不漏水、簸箕盛半斗”之称.编制速度极快,一天能编制圆、方簸箩各1个,簸箕3个,被称为“簸箕王”.
  阎吉明
  阎吉明1950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自198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多年来,将富民强村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制定全村发展规划,带头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在全镇第一个号召试种大棚西瓜,学习钻研西瓜大棚技术,及时确立了全村的主导产业--大棚西瓜生产,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推动了太平镇大棚西瓜的规模性种植发展.自1980年以来,孔家坊村成为全镇第一个亩产吨粮村、第一个实施村庄规划村、第一个西瓜专业村、第一个通柏油公路村、第一个户户安装电话村.阎吉明先后获“济南市乡村科技拔尖人才”“济南市模范共产党员”“济阳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另类用途
  簸箕是一种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在农村里也用来晾晒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编,南方用竹编.这件簸箕来自广西柳州融安县的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很普通的农家日常用品,细看却发现手工活做得相当细致,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制作者一定是一把好手.   把它买回来,当然不会用来簸米了.葡萄提供的用途是:   用途A:盛水果是没有问题的,环保、干净,田园风格,恍惚中以为是在果园;   用途B:还可以放在玄关的鞋柜上收纳钥匙,也是一道另类的风景;   用途C:放在化妆台上收纳形色各异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同样可爱;   用途D:书桌、办公桌上凌乱的曲别针盒、订书机、电话本等办公物件,用它一收纳,也就整齐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