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RT,最好要大段文字的,越长越好做历史课幻灯片要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3:04:08
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RT,最好要大段文字的,越长越好做历史课幻灯片要用

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RT,最好要大段文字的,越长越好做历史课幻灯片要用
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
RT,
最好要大段文字的,越长越好
做历史课幻灯片要用

中国水运发展史及航空发展史RT,最好要大段文字的,越长越好做历史课幻灯片要用
航天: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水运:
  中国水运业发展现状
  2003年,我国水路货运量达到15.8亿吨、货物周转量28 700亿吨公里,分别比1980年增长3.4倍和5.6倍;水运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达55%、在外贸货运量中占到了90.6%,水路运输量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水运市场蓬勃发展
  首先是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集装箱运输以其快速、门到门运输的特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水运在进口原油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保障国内原油的供应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进口矿石运输也是水运的突出优势.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房地产及汽车等各类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需求持续快速大幅增长.近年来,外贸铁矿石进口量猛增,对全球矿石运输结构和国内钢铁原料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水运在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中长距离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进出口贸易货运量每年10亿吨,占全世界1/6,每年10%—20%增长率,仅中国因素,带动世界海运量2%—3%的增长率.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为适应内外贸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船队大型化的要求,我国加快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港口群的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码头.
  船队结构得到改善 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船舶向大型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远洋、沿海、内河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船舶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方案的实施,长江、珠江船型标准化工作的启动,必将促进我国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运服务业得到了相应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实施,我国国际船舶代理业、无船承运业、船舶管理业开始进入公开、公平的良性发展阶段.近几年我国港口企业、航运公司纷纷确立了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海运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科研、安全、救助、通讯等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水运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与世界主要海运国家签署了68个双边海运和河运协定,对外开放港口已达到130多个,批准了外商在华设立各类经营企业和办事机构1 000多家,挂靠我国港口的外资班轮公司105家,我国航运企业在国外设立航运企业及办事机构600多家.进出我国港口的外轮每年达8万多艘次,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个港口建立了广泛的航运业务往来.
  中国水运业发展主要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建设完善的水运市场体系
  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各类航运企业上万家,8万个个体航运经营者;在管理方式上,港航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市场需求公平竞争,自主发展;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依靠信息引导行业发展,依靠政府调节行业发展,依靠法规管理行业秩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扩大航运对外开放,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水运行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中国政府在航运领域实施了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允许外国商船在无害通航的前提下自由进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可以不受限制地承运中国进出口货物.允许设立中外合资国际、国内船舶运输企业,允许设立中外合资国际船舶代理企业,从事远洋、沿海和内河运输,为中外籍船舶提供服务.按照对等原则,允许外国船公司在我国境内开办独资或合资船务企业,从事自有船舶的揽货、签单、结汇和签订业务合同等通常业务.允许中外企业自由开辟挂靠我国港口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取消了货载保留制度和所有补贴政策,中外航运企业完全公平地承揽货源,开展经营.鼓励中外合资建设公用码头并经营装卸堆存,以及相关的客货运输.允许外商独资建设和经营专用港区和码头.鼓励中国航运、施工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建设工程项目和扩大海员劳务输出,兴办海外、境外企业.
  我国水运业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措施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使我国水运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按照交通部党组提出的交通跨越式发展目标,采取措施,加快水运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运业的要求.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争取到2010年,沿海港口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港口运输体系,港口适应度(通过能力/吞吐量)为1.1:1,总通过能力达到35亿吨左右,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达到1亿TEU以上;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三期整治工程和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原油、矿石等专业化码头及配套深水航道,通过挖潜、改造和新建,缓解港口能力紧张状况.
  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加快建设两横一纵两网
  配合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速形成长江、珠江三角洲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全面实施京杭运河船舶标准化方案,抓紧开展三峡库区、珠江水系船型标准化工作.到2010年力争内河航运主通道达标率为70%,五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3万公里,港口机械化率较目前提高30%.
  大力推进船舶结构调整,提高水运服务能力
  推进航运结构调整,完善水运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航运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我国大型油轮船队、散货运输船队和集装箱运输船队的发展,提高我国船队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物资提供运输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加强法规建设,完善水运法律体系
  逐步形成以港口法、航运法和航道法为基础,以国际海运条例、水运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为主干,完善配套的水运法律体系.为我国水运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航运业与世界的融合
  国际经济的加速融合,水运业本身的国际化特点,促使我国必须深化航运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航运业与世界的融合.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提高我国航运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WTO第二轮海运谈判.WTO第二轮海运谈判将决定今后一个时期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嘿 帮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