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气话招来杀身之祸的皇帝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9:22:50
一句气话招来杀身之祸的皇帝是谁?

一句气话招来杀身之祸的皇帝是谁?
一句气话招来杀身之祸的皇帝是谁?

一句气话招来杀身之祸的皇帝是谁?
也许吕光早已料到身后之乱了.这个念头一直在他心中徘徊,临终前则表现得尤为强烈.作为后凉的开创者,如何让帝国的生命延续下去,是他的责任所在.为此,他也做了不懈的努力,退位为太上皇就是最好的证明.太子吕绍还很年轻,能否驾驭应对复杂的局面,还是个疑问.他要不遗余力的培养锻炼他,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为了给吕绍营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吕光临终前对人事做出了如下安排:任命庶长子吕纂为太尉,统帅三军.另一个儿子吕弘为司徒,掌管朝政.军政分开,相对独立,有两个哥哥辅佐,吕绍这皇帝当的就不会感到太吃力. 就能力来讲,吕绍远不如吕纂和吕弘.但吕绍是嫡长子,吕光立他,也是出于稳定人心的需要,后凉后期已是繁华落尽,再也禁不起什么折腾.吕光特别交代吕绍,“恭己无为,委重二兄”,当皇帝做做样子就行了,甩手掌柜,落个潇洒.这也是出于保护吕绍的目的,将权力下放给他的两个哥哥,在兄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这样的安排可谓用心良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兄弟缉穆”,共同构建和谐后凉.然而,事与愿违,吕光最不愿看到的“内自相图”(《晋书》,在他死后还是无奈的上演了,而且很激烈,很血腥. 皇位的继承问题,一直是宫廷政变的导火索.如果竞职上岗,在路卫兵看来,当时后凉的夺标热门应该是吕纂.吕纂是吕光的庶长子,岁数比吕绍大,“功高年长”,也是吕光诸子中立功最多、威望最高的一个.吕绍其实也感觉各方面都不如他这个哥哥,所以在吕光死后,曾“以位让之”(《晋书》).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故意抬高吕纂的做戏,总之,吕绍既表现了他的谦卑,也表现了他对哥哥的尊重.如此大度而又推心置腹,反叫吕纂感到不好意思,心里也能稍稍平衡,不至生出异心.如果吕光就这两个儿子,相信他们一定会君臣和睦、荣辱与共.可惜的是,在吕光另外两个儿子的挑唆下,这种暂时的和睦并没维系多久,后凉宫廷终于还是酿出了祸端. 与吕纂意见最大的是吕超.他首先发难,挑拨吕绍说,吕纂在父亲的葬礼上,“临丧不哀”、“恐成大变”,父亲死了都不疼不痒,如此不孝之人定然十分危险.其实这是冤枉吕纂了,吕纂当时“排阁入哭,尽哀而出”,还是非常悲伤的.吕超这样说,无非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为达到除去吕纂的目的,找个噱头和茬口而已.按说都是亲兄弟,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啊?问题就出在吕超是个十分要强的主,而且好大喜功,吕纂的风头盖过了他,让他心里很不爽.但这话是上不得台面的,他总不能说吕纂“统戎积年,威震内外”,我很嫉妒他吧?显得也忒没水平了不是?这种因妒火而产生的愤恨是极其可怕的.吕绍接见吕纂时,吕超在一旁“执刀侍绍”(《晋书》),怒视吕纂,就可见一斑. 应该说,吕纂最初并没有反意.他是一介武夫,其“少便弓马,好鹰犬”(《晋书》),从小就是喜欢武力,带兵打仗是把好手,但却没有太多的心机和谋略.在性格上,他属于那种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说了就忘.他最终因为一句气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就是最好的验证,这个我们一会再说.性子直正自然是好事,但这种人也有个缺点,就是特别容易冲动.吕纂受着吕超的夹道气,本来就很憋屈.可巧,吕弘又给烧了把火,这下吕纂想不反都不行了. 司徒吕弘和吕绍的意见,纯属一种心劲的较量,积蓄日久,绝难调和.原来,早年吕绍曾经走失过,吕光就想立吕弘为太子,可是后来吕绍找到了,也就没吕弘什么事了.吕弘的皇帝梦一下子被浇灭,由此“有憾于绍”,把气全憋在了吕绍身上,吕绍当皇帝让他很不舒服.所以吕弘不断挑拨吕纂,说你“威恩被于遐迩”(《晋书》),这皇位本就该是你的,吕绍何德何能,能和您比呀.吕纂脾气一上来,又想到了吕超的夹道气,终于下了决心,和吕弘一起发动宫廷政变.最后结果:吕绍自杀,吕超出逃,吕纂当了皇帝. 矛盾总是在变化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了问题的结束.对于吕纂来讲,吕超的问题没了,吕弘的问题又来了.吕纂和吕弘的联合,本就是双方利益的驱动,吕弘为泄一己私愤,吕纂为了当皇帝.当各自的目的全都实现后,这种联合就会变得苍白乏味.特别是吕弘,折腾半天,仅仅是出了口气而已.吕弘内心的真实目的,还是想自己当皇帝,而把吕绍拉下马,自己仍旧没能如愿.这下,他对吕绍的不满,犹如风向标一般,转向了吕纂. 吕纂也曾效法吕绍,礼貌性的让位给吕弘,吕弘心里想的很,但却不敢接受.因为那样一来,自己的私心便如同置于阳光下暴晒.想而不能达,也不能说,大概是一个人最难受的事情,吕弘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而吕纂呢,自己能当皇帝,吕弘是立有大功的,所以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封吕弘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事,给了他兵权.如此委以重任,并非出于吕纂本心,其心里实是“深忌之”(《晋书》).两人的这种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也就理所当然的爆发了.吕弘终于二次起事,最后被吕纂诛杀. 吕纂谋反也好,诛杀吕弘也好,应该说都不是出于本意.比起那哥几个,吕纂应该够得上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宫变时,吕纂曾被左卫将军齐从砍伤了额头,吕纂不但没记仇,还“善遇之”;吕弘反叛他,他一怒之下,对吕弘的住所东苑,“纵兵大掠”,并“以东苑妇女赏军,弘之妻子亦为士卒所辱”,表现出其兽性的一面.但当下属劝阻他,说吕弘篡逆,罪在当诛,但他的妻子何罪之有?那是你的弟媳妇啊,你干嘛让士兵去糟蹋她们呢?吕纂听后立刻“改容谢之”(《晋书》),还厚抚吕弘的家属妻女.这些例子,都能看到吕纂仁义和人性的一面. 凡事都有两面性,你的仁义未必就能得到对方的认同.比方说吕超,吕纂对吕超还是顾及手足之情的.吕超容不下他,千方百计想除掉他,结果吕纂当上皇帝后,不但没杀吕超,还派人把吕超找了回来,官复原职.够仁义吧?然而,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大度的善意之举,却最终让他搭上了卿卿性命. 要说这个吕绍也确实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在性情上,绝对属于那种狂放不羁、无组织无纪律的.他在没有请示汇报的情况下,擅自攻打境内的鲜卑人思盘的部落,思盘惹不起,就派遣弟弟乞珍到吕纂那里告御状,寻求组织解决.吕纂于是招二人入朝问话,并训斥吕超,说“要当斩卿,然后天下可定”.你怎么老惹事,也不汇报,把我当什么了?看来只有杀了你,天下才能安定.吕纂说这话,无非就是武夫之语,就像两个闹别扭的人,气头上大叫我非杀了你不可,其实是一种心情的宣泄,并不一定会做出实际的行动. 按说吕纂这样做一点错也没有,一来是吓唬吓唬吕超;二来也好堵堵思盘的嘴.就像孩子在外面惹了事,人家找上门来,大人总要训斥自己的孩子一番.但尽管嘴上骂的厉害,其内心还是向着自己孩子的.吕纂也是一样,仅仅是骂了吕超几句而已,并没有其他进一步的惩罚措施,事后吕纂还专门设宴款待了二人.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吕纂说说就忘了,这吕超可是真往心里去了.在宴席上,吕超和哥哥吕隆这哥俩就一个劲的向吕纂劝酒,把他灌醉了.吕纂借着酒劲,就想搞点娱乐活动,带着吕超吕隆哥俩乘车去游玩,结果走到僻静处,吕超一剑就把吕纂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