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是以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6:29:42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两句: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是以什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是以什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中有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是以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今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公元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五、译文: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来
晓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吗?
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直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说苏州》中,一开头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当然,现代的评弹开篇,只能说是民间艺人的传唱,然而正足以说明这一民谚得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