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9:27:31
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诗歌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近几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表述题,并逐渐由填空简答题转化为综合论述题,这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了更高要求.
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抒情主体的分析来鉴赏理解诗歌应当是诗歌鉴赏的基本途径.
一、 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花在严寒中开放,铁骨丹心,坚贞纯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因风布远,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坚忍高洁的品质.其他像:梧桐是凄凉、悲伤、思念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的形象则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可见,“意象是感情表象”,诗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意象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组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也应注意有时也有例外.如: 刘禹锡的《秋词》则表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传统悲秋题材.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二、 抓取形象声、色、形、态、动、静特征,体会诗歌情韵
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以杜甫《登 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歌抓取富于特征的景物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季节色彩、虚实动静、冷暖色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三、透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神韵
人们常用“颊上三毫”来形容细节描写的传神,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
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就极为传神,有很大的感情容量.通过诗人抛书而起,随意收卷这一典型细节动作的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他心头的狂喜,他的归乡情切,甚至可以联想起他坎坷的生活道路.这里,诗人的情感寻求到了最生动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妙处全在尾句.家书写就,托人捎走,行人临发,纸短情长,恐言不尽意,故封而又启.这种极为细腻而又不易表达的情思,诗人很机巧地把它熔铸进“开封”这一细节中.
宋之问的《渡汉江》有这样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但它却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原来,诗人被眨,家书久绝,后由贬所逃归.由于家中情况不明,故而离家愈近,反倒愈提心吊胆;因为是逃归,所以又不敢随便打听.诗人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真切地刻画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耐人寻味.
三、 抓取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
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如:“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诗歌中菊花的形象与诗人的形象之间显然是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的.再如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歌中最能显示小松特点的是一个“刺”字,“刺”字既写出了小松多刺的特点,更是诗人反抗性和叛逆性思想的象征,所以它是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柳宗元的《江雪》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钓者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南唐冯延巳的《谒金门》中千古流传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上是写春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实际刻画的是少女内心的波澜.
四、 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这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登幽州台歌》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中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其他如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五、要有诗歌形象分类的意识
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细致描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
即事感怀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怀古咏史诗常借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描写,借助历史中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表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诗人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写出某一道理,或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谕目的,阅读此类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史迹、典故等,即了解客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把握主体形象.要搞清楚是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还是托古伤情.
边塞征战诗是唐宋时期较为盛行的优秀诗歌,多通过描写边塞奇异风光、艰苦战争、壮烈牺牲等客体形象,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感叹,或对连年征战、背景离乡的怨恨.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还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如了解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和屡遭挫折的经历有助于理解杜诗,再如,边塞征战诗,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诗的感情基调就不同,诗中的主体形象也不相同.盛唐时的豪迈、勇敢,中唐时的悲壮、惋伤,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离家别亲的凄凉和惆怅等,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