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2:36:53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著,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关于加强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摘要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温州以其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回顾温州发展的历程,新温州人所付出的努力起到了不可弥灭的作用。比如瓯海,常住人口40多万,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新温州人就达70万。这些新温州人以青壮年为主,分布在全市各个产业,温州这座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的同时,他们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

全部展开

关于加强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摘要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温州以其独特的“温州人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回顾温州发展的历程,新温州人所付出的努力起到了不可弥灭的作用。比如瓯海,常住人口40多万,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新温州人就达70万。这些新温州人以青壮年为主,分布在全市各个产业,温州这座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的同时,他们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现状1,每年发生的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绝大多数为新温州人所为。同时黑恶势力的扩散,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以地域为基础的黑恶组织呈现互联网联系沟通的扩散化趋势。
  现状2,漠视社会文明,随意丢放垃圾,破坏环境卫生。不论是在企业工作的周边,还是在他们所租住的房子周围,都可以看到“新温州人”丢放垃圾的“成果”。无视个人文明,随意破坏社会公共形象。夏天光膀子的,乱穿马路的,自行车不懂红绿灯的。
  现状3,传统道德丧失,婚姻家庭观念淡薄。曾有过一个调查,一个1000多人的企业里,男女同居的现象普遍较多,他们大多只是处于临时的空虚寂寞,而不记后果的放任自己。更有甚者,一个企业的车间主管同时与6名女工发生性关系,而且致使6名女工全部怀孕。
  “新温州人”问题复杂,究其原因复杂,其中有一点,特别是企业,在物质报酬方面是很重视的,而在员工的精神生活方面往往被忽视了。在建设和谐温州之际,如何加强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是温州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为此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升新温州人文明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新温州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复 周乐光等4位代表:
  你们在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强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正如建议中指出,新温州人在极大的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温州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关爱新温州人方面纷纷拿出不少实实在在的行动,对“新温州人”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住房问题、集居区公共资源配置问题、素质教育、精神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各地如开办民工学校,在引导新温州人逐步掌握相应操作技能的同时,也着力普及法律法规等知识;标准化生活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新温州人居住生活条件,更多地体验到家的温暖;开办新温州人医院,使民工享受优质低价的诊疗服务,组建民工艺术团,将民工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等等。这些措施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目标,即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孤独的旁观者。与此同时,我市一些民企在对新温州人的福利待遇上,从过去的实施免费旅游、探亲补贴、股权分红、技术入股等,逐步向员工子女延伸,实行学费医疗费报销、帮助外来民工子女办理入学手续、提供免费上学接送服务、举办民工子女免费夏令营等以便解决外来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体现民企的人文关怀。近期,市政府出台办法扶持新温州人子女教育,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民工子女学校、大力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今后,解决20多万新温州人子女就学问题,除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外,还将辅以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女学校。市文明办近几年对新温州人工作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去年广泛开展“关爱新温州人”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载体,深化活动,着力新温州人文明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情暖温州、共创和谐、共享文明”活动,开展“十大爱心人物”评选和“十大爱心故事”征集活动,开展第二届“温州市非公企业十佳精神文明创新奖暨百佳新温州人”评选活动,建立非公企业文明单位联谊会,积极营造“权益上保障,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融合”全民关爱新温州人的良好氛围。
  对于提案中的许多宝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关爱新温州人的“和馨行动”,切实为新温州人解决好子女就学、社保、安居、就医、工资清欠、规范工时、就业培训、丰富生活等问题,促进新温州人与本土温州人和谐共融,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加快建立覆盖城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培训、就业服务网络,坚决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实行本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和改进劳动合同管理,实现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坚决纠正拖欠工资、不按月支付工资、不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班不加薪等现象。扩大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外来人口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新温州人综合维权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切合温州实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扶持性政策,采取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统筹的办法,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难、就医难、住房难的问题。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就业培训、执法维权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展面向新温州人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新温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温州,努力使新温州人“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优者有其荣”。
  当然,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共同努力,逐步解决。市文明办将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温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加以贯彻落实,同时将积极沟通联系相关部门,制定新温州人工作计划,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活动设施、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技能比赛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新温州人思想素质,丰富新温州人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