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教育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16:28
民族文化与教育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民族文化与教育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民族文化与教育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民族文化与教育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大卫·拉姆斯登教授通过对加拿大高校建立的向政府和公众提供证据证明学生学习成就以及教育绩效的“质量保证”制度的实践操作考察,为教育评价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操作样式.日本应庆大学教授铃木正崇考察了黔东南苗族神话关于苗族始祖的传说从口头传承到固定文字的变迁,提出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了消除其他民族对自己的偏见,主张文化上正统性的见解.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巴登尼玛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民族概念的内涵以及国家的意义等基本问题的追问出发,根据文化分析模型的分层理论,提出了民族教育应当指向民族的永生这一主张.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鉴从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基本特点以及对待地方性知识的基本观点入手,提出了消除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对立,建立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实验区的设想,引发了“地方性知识是否可能并应当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的激烈讨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孙杰远通过对广西龙胜侗族和瑶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实地考察,根据人的文化瓦解导致走向道德临界的事实,提出了应当重塑适合民族成员生命成长的学校文化场域的文化适应性教学的观点.
西南大学教授孙振东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的“分析单位”进行了讨论,呼吁在民族教育中加强“分析单位”意识,并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主要不是传授“民族文化知识”,而是传承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观点,么加利教授在“民族认同必须统摄于国家认同”这一基本立场上,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解两种认同之冲突的设想.
学者们认为,将语言、文字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可以丰富民族教育的方式、方法,优化教育的效果.西南大学教授吴晓蓉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了汉字特点,并以“木”字的词源及字形演变为例,呈现了她研究的主要观点及阶段性成果;涂涛教授分析了中国各民族语言的不同系属、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认为,字源识字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优化西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四川大学教授杨光荣系统地介绍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词根合成性”和维果茨基的“复合思维”学说以及他自己的“同源词的二维语义模型”.
学者们认为,民族教育与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天雪的报告《义务教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基于民国时期广西“特种部族教育”的思考》、西南大学博士生贾磊的报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行为适应》、西南大学(越南)留学生韩明俊博士的《浅谈京族传统经济文化对其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等等,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作了阐述,认为,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选择面临诸多困境,因而重视族内多样性对民族认同及家校和谐互动交往关系以及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与会学者们还对民族宗教文化、历史与教育的相关问题、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方法与方法论的角度,对教育人种志研究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