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中国近代史!上品德课要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50:19
我要中国近代史!上品德课要用!

我要中国近代史!上品德课要用!
我要中国近代史!上品德课要用!

我要中国近代史!上品德课要用!
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鸦片战争持续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清廷恐惧英军会进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香港岛被割让;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开放作为通商口岸,还赔偿款银(西班牙银圆)2100万元.1844年,美国与法国也与清廷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一时期其它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这些反抗清朝的斗争直到1860年代才基本平息下来.
19世纪后期,英、美、法、俄、日等国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58年中俄签定《瑷珲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并于1860年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各赔英法800万两白银,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同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
为了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然而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次年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侵入中国,史称八国联军.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
20世纪至今
1901年,革命党开始兴起,孙文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指挥国内的多次革命运动.经过十次失败的起事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事获得成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孙文辞去总统位置,由袁世凯接任.但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此后,孙文发起护法运动与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死去,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时期,地方政府则由各个军阀派系占据.
孙文之后多次试图联合南方军阀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1924年,孙文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孙文自建立广州军政府(1923年改称大元帅府)以后,曾经三次进行北伐,均因条件不具备而未果.1925年春,孙文病逝于北京.同年,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先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与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第1至第6军.不久又将广西部队改编为第7军.为北伐战争作了重要准备.1926年6 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式开始北伐.然而随着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深入,中国国民党不能容忍中国共产党激进的工人运动,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两党分裂,大量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国民党,有的被拘捕和杀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贺龙(此时尚未入党)、叶挺、朱德、刘伯承为首的共产党员在江西南昌发动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地方政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抵御了前四次围剿,在第五次战争失败,被迫离开苏区.1934年开始,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贵州遵义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四渡赤水河,终于摆脱了追击,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陜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在陜西北部与陜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建立陜甘宁共产党临时政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占领了东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演说,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前夕,国民政府首都从南京迁至武汉,后来迁至重庆,在八年间蒋介石为统帅的国、共抗日力量共进行了22次大会战,和成千上万次大小战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从日本手里获得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但也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中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1年,迁往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以苏联未履约为由,不承认该条约及依据该条约而独立的外蒙古的独立地位;但是,蒙古独立已为既成事实).1946年6月,国共内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最终于1949年获得决定性胜利,国民政府迁往战后的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成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宣布台北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宣誓三年内反攻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执政之初,采用“土地革命”“公私合营”等方法,国内纷乱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稳定.按照中共的史观,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并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国家经济一度好转.但是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话运动,各地浮夸风“放卫星”等谎报数据的情况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国家经济又陷入濒临崩溃的境地,中共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毛泽东因此退居幕后,以刘少奇为首的一批官僚着手恢复经济,国家形式得到了回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泽东再度成为政治领导,林彪一度成为内定接班人.在林彪阴谋败露后,四人帮成为新的重要政治势力.1976年,周恩来、朱德先后去世;9月9日,毛泽东去世.华国锋接替了毛的领导地位,四人帮被打倒.但是华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路线,国家实质上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文化大革命阶段.1978年,邓小平复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时代正式到来.到1984年,中国的经济开始步入正轨.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与政治腐败,民间不满情绪开始酝酿.1989年,胡耀邦的去世成为愤怒爆发的导火索,终致爆发了事件.江泽民也接替邓成为了新的中国领导人,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度停滞,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才得以改变.1997年,中国收复香港的主权.2002年后,胡锦涛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20世纪末叶,中国政府渐渐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外交舞台上动作频繁,并强化国际地位.此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得到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使中国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在循序渐进逐步进行,此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社会仍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民主制度化停滞、社会缺乏公正、公平、和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8F%AF%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C%8B%E5%8F%B2&variant=zh-cn#.E5.85.AB.E5.8D.81.E5.B9.B4.E4.BB.A3.E6.B0.91.E4.B8.BB.E9.81.8B.E5.8B.95.E8.88.87.E5.85.AD.E5.9B.9B.E5.A4.A9.E5.AE.89.E9.96.80.E4.BA.8B.E4.BB.B6

http://www.studa.net/lishi/060526/10373570.html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

全部展开

http://www.studa.net/lishi/060526/10373570.html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