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22:31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
  第一讲: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讲: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讲:正始文学
  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
  1、 政治与文学
  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
  “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 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
  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
  1、嵇康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讲:西晋文学
  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
  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
  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
  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长于哀诔的文风.《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
  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讲:东晋文学
  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
  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玄言诗的评价.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陶渊明
  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 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桃花源》之谜.《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讲:刘宋文学
  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
  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山水文学的兴盛.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
  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讲:齐梁陈文学
  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
  “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永明文学的新变.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沈约的诗歌成就.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
  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皇权的纷争.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绮艳文风兴起.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讲:北朝文学
  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
  元魏王朝的建立.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炫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讲: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
  吴歌在东吴的兴起.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北朝民歌
  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讲: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志怪小说
  志怪之源.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佛教、道教与志怪.娱乐与志怪.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 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