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1:11:56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行:行动,实践知行合一:认知和行动是一致的,即明白了并能付诸行动,说了不然一天到晚醉生梦死,懂我的意思了吗。我最鄙视那些醉生梦死的天天把

通俗的讲,就是自己的行为要和自己的认知一致。比如:大家都知道拾金不味,但实际却不能做到。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是对人生的一种很高标准。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

全部展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是对人生的一种很高标准。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收起

知行合一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必须首先重视实践,同时重视认识的作用,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知行合一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来,倡导人在成长成熟过程中,既要勤奋学习,又要积极实践。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代表的古人对个体成长成熟过程的一种认知。
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我们常谈到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是在阐述这种观点。
极端的知:学习知识后,没有经过实践的积累,就生搬硬套的发挥知识,很容易出现“纸上谈...

全部展开

知行合一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来,倡导人在成长成熟过程中,既要勤奋学习,又要积极实践。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代表的古人对个体成长成熟过程的一种认知。
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我们常谈到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是在阐述这种观点。
极端的知:学习知识后,没有经过实践的积累,就生搬硬套的发挥知识,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极端的行:不关注前人或周围人已有的智慧结晶,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践行为,很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