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陵墓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3:04:36
曹操的陵墓在哪里?

曹操的陵墓在哪里?
曹操的陵墓在哪里?

曹操的陵墓在哪里?
网上质疑声一片!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1]寝[2],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3]关于高陵,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4]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由于该墓葬西面是砖场取土区,墓扩西部填土被下挖约5米,使其局部暴露出来,引起多次盗掘.2008 年春,有画像石等遗物被盗.为了抢救地下文物,避免墓葬遭到进一步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手2008年12月中旬开始对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两座墓葬,分别编号为1号墓 、2号墓.因为1号墓尚在发掘之中. 2号墓位于西高穴村西南,位于1号墓的南面.海拔105米,地势高亢,地表现为农田.墓葬开口于地表 下2米处,经发掘,墓上未见封土.墓室西部断崖处有一直径3.8、深3米的大型盗洞,未盗到墓室.断崖 下有南、北两个盗洞,其中1号盗洞由于上部地层已经被砖场取土时挖掉,时代不明;2号盗洞为现代,直 径约1米.在清理1号盗洞时,在距地表5米处的盗洞周围,出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墓葬前室的部分铺地石已被揭去,特别是其北侧室的铺地石,破坏严重.后室中部靠近甫道的一块铺 地石也被揭取并砸碎,还向下挖了一个深坑.
  编辑本段陵墓结构
  高陵航拍照片
  高穴村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78平方米. 墓葬平面呈甲字形,为爹室砖室墓.坐西向东,方向110度.墓扩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22 、西面较窄处19.5、东西长18米,面积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由墓道、砖砌护墙 、墓门、封门墙、甫道、墓室和侧室等部分组成,全长近60米.墓室、甫道 和侧室均用长48、宽24、厚12厘米的大砖垒砌而成.
  墓道
  斜坡状,长39.5、最深处距地表约巧米.上宽下窄,上口宽9.8、底部宽4.1米.墓道两壁 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在墓道与墓门交接处的南北两壁各有一道长5、高4米的小砖砌护墙,每面墙 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僵石,经平夯夯实, 夯层厚0.12——0.42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对称的磐形坑,每个磐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与磐形坑并行,各有 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向排列的方形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长3 、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被墓道所打破.
  墓门
  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高3.03、拱高1.13米,内券宽1.68、高2.58、拱高0.8米 .由于被破坏,墓门已不存在,仅留宽0.24米的门槽.外有三道封门墙.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 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 甬道 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
  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青石铺地.前室有南北两个平面为长方形的侧室,其中南侧室南 北长3.6、东西宽2.4、墓顶距墓底高3.46米,券形顶,距墓底2.25米处开始起券;北侧室南北长1.83、东 西宽2.79、墓顶距墓底高4.7米,四角攒尖顶,距墓底2.65米处开始起券.前室与侧室之间由甬道相连, 甬道券形顶,并有门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北侧室甬道长1.1、宽1.36米,南侧室甬道长1、宽 1.4米.侧室和甬道均为青石铺地.在前室靠近甬道处发现一个头骨,经鉴定为男性,年龄60岁左右. 连接前后室的雨道为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45、宽1.68米. 后室为四角攒尖顶,东西长3.82、南北宽3.85、墓顶距墓底高6.5米.青石铺地.在后室靠后部发现六 个石葬具痕迹,推测应有石棺床一具,其上放置木棺.发现头骨两个以及部分骨骼,散落于整个后室内. 经鉴定,均为女性,一个50岁左右,另一个20左右. 后室亦有南北两个平面为长方形的侧室,券形顶,南北长3.6、东西宽1.9——1.92、墓顶距墓底高 3.08米.其中北侧室距地表2.12米处起券,南侧室距地表2.15米处起券.青石铺地.在后室的南北侧室各 发现木棺一具,四周有铁质帐构件.后室与侧室之间由雨道相连,并有门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 .北侧室雨道长0.97、宽1.17米,南侧室雨道长0,97、宽1.28米.青石铺地.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1.巧米;前室最大的长1.67、宽0.83米, 最小的长0.76、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长1.05、宽0.95米,最小的长0.94、宽0.9米.错缝平铺,地面平 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0.12米的凹槽. 墓壁内表面抹有一层白灰面,并有上下多层铁钉,前室钉外端为圆孔状,个别圆孔上还有丝绳残痕; 后室钉头为钩状. 由于墓室多次被盗,发掘时里面有高约3米的扰土和淤积土.遗物主要出于下部最底层淤土中,但由于 被盗,多数遗物已被挪动了位置.其中在前室内出有婆金铜盖弓帽,铁恺甲、链、剑,大 量陶器残块,以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圭形石牌7块.在前室 南侧室内发现2件陶俑.后室内多处发现有漆木器,仅留局部,器形不明.还岁出有石圭、璧和金丝、金 钮扣、玉饰件、云母.片、铜泡钉、铁镜、画像石残块等,以及数量较多的棺钉,有的长达20厘米.在后 室南侧室的门道部位还集中出土了卯余块六边形刻铭石牌.[5]
  编辑本段出土遗物
  墓葬虽多次盗掘,破环严重,但仍出土了一批遗物.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漆 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据初步统计,出土可复原的遗物约400件.其中,有反映墓主人身份 的刻铭石牌和铁甲、剑、徽以及时代特征明显的铁帐架构件等.另外,还有铜带钩、婆金盖弓帽和大量的 云母片以及陶器残片等.
  石器
  建筑石构件均为残块.主要出自距地表深5米处的1号盗洞周围,少数出自墓室内.有石刻瓦当、门柱 、画像石块以及雕龙等残块.画像内容有“神兽”、“七女复仇”、“宋王车”、“文王十子”、“咬人 ”、“喝酒人”等,图画精美,画工精细,人物生动形象,是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由于画像石残 块数量太多,残损严重,且因盗墓,位置已经挪动,故暂未编号,仅做数量统计. 圭 l件(M2:333).青石质,长28.8、宽7.4、厚0.9厘米. 璧 3件.青石质,大小形制相同.M2:87,近内、外边缘处各有一道凹弦纹.内径7.2、外径 28.8、厚1.1厘米. 刻铭石牌 62块.可分圭形、六边形两大类.圭形石牌均长10.8、斜边长2.5、宽3.2、厚0.6厘 米.尖部中间有穿孔,孔内有铜环,铜环连以铜链.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六边形石牌大小尺寸相同,上部短边长2.1、下部长边长4.2、短 斜边长1.8、总长8.5、厚0.5厘米.上部中间有穿孔.刻字内容为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衣服类有“ 黄绩袍锦领袖一”,用具类有“镜台一”、“书案一”、“渠枕一”等,其他还有“香囊份双”、“胡粉 二斤”等. 弩机构件 2件,1件出自扰土中.MZ:68,边长4.2厘米. 虎雕 1件(M2:12).煤精质,长3.75、宽3、高2.65厘米.
  铁器
  主要有恺甲、剑、链、削等兵器.根据出土铭牌的记载,随葬品中兵器至少还有短矛、大戟、大刀等 .另外,还有镜、帐构架等.由于铁恺甲数量较多,锈蚀、残损严重,未进行编号,仅做数量上的统计. 恺甲 数量较多,有大量散片,部分锈蚀在一起,成扇形鱼鳞状.甲片四周有穿孔,从锈蚀在一 起的部分恺甲看,其上部为牛皮缝边,以牛筋缝合. 镞 有散件和成束之分.M2:54,木柄.镞头呈四棱状,较钝.镞挺与木柄相结合处由丝线缠绕 固定.残长8.6厘米. 镜 1面(M2:252).外包有丝织物,已锈蚀.半球形钮,其边缘对称有两个支点.直径21厘米 .根据铭牌记载,墓内有镜台一,所以此镜在随葬时应置于镜台上.
  铜器
  有鎏金盖弓帽、伞帽、铃、带钩、铺首、环、钗、泡钉、 带扣、印符等.
  金银器
  有银质箱饰件、铺首、饰件、环和金钮扣、簧、金丝等.
  陶瓷器
  因尚未修复,数量暂无法统计.但从目前已知的器形看,有陶灶、耳杯、盘、案、壶、三足鼎、颤、 罐、托盘、盆、熏炉、尊、厕、匕、砚、俑,以及釉陶罐、青瓷罐等. 案 7件.泥质灰陶.根据形状,可分二型. A型:2件.圆形.M2:377,外有一圈宽矮沿,沿略外撇.口径37.8、底径36、厚1.8厘米. B型:5件.长方形.M2:376,外有一圈宽矮沿.长45、宽琴.8、厚2厘米. 井 1件(M2:375).泥质灰陶.近方形井口,井台为圆形,井沿为方形,有四根仿组成.四角 各有一根立柱,将井台与井沿以桦卯方式连为一体,并露出半圆形桦头.每根仿的两端长出井台边缘,在 井台四角形成井字形的四出.圆形井台下部边缘有一圈花边,底部有喇叭形圈足.井台直径27、圈足径 16.3厘米,井框长13.2、宽13厘米,通高23厘米. 灶3件.泥质灰陶.根据形状,分二型. A型:1件(M2:374).中空,整体呈长方形.灶台面上有一圆形火眼,前有五边形火门,上有一低矮 四阶山形挡火墙.灶台右、后两面各有一矮墙.火眼后有一方柱形烟囱,上有一盖.火门两边各饰五道平 行的凹弦纹,上饰两道平行凹弦纹,下饰一道凹弦纹.灶体长33.2、宽24.5、高27.5厘米 . B型:2件.M2:373,中空,整体呈长方形.台面上前后有两个圆形火眼,上置一敛口折腹陶釜.前有 介字形火门,其上的挡火墙已残,形状不明.长23、宽18、高8厘米. 耳杯 3件.泥质灰陶,形制相同.M2:364,椭圆形口.圆唇,敞口,弧腹,两宽耳.口长径8、 短径6.3厘米,底长径4.2、短径2.4厘米. 釜形鼎 1件(M2:372).泥质灰陶.圆唇,敞口,低领,折腹,两耳外撇,三蹄形足.口径 10.4、高12.1厘米.尊3件.泥质灰陶,形状相同.MZ:138,圆筒状,口略大于底部.方唇 ,口沿下附双耳,斜腹,平底,三低矮蹄形足.口径10.8、底径9.3、通高10.2厘米. 三足器 1件(M2:371).泥质灰陶.方唇,敛口,宽沿,圆底,中有一空柱,下有三兽形足. 口内径16.5、外径21、底径11.2、足高4.5厘米. 四系罐 1件(M2:378).泥质灰陶.平沿,尖唇,直领,溜肩,直腹,大平底.肩上有四横桥 形钮.口径12.4、最大腹径20.8、高23厘米. 敞口罐 1件(M2:367).泥质灰陶.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口径10.5、最大腹径 13.4、底径8.2、高14.5厘米.双系釉陶罐1件(M2:368).泥质红陶,通体施酱色釉.圆 唇,口微敛,斜直领,溜肩,鼓腹,小平底.肩部呈环形突起,肩下饰一道凹弦纹,其上附对称两横系. 口径11.8、最大腹径23.4、高22.4厘米. 四系釉陶罐 1件(M2:40).泥质红陶,通体施青釉,釉层极薄,局部脱落.圆唇,高直领,溜 肩,鼓腹,小平底.肩上均匀分布有四横钮,钮上下各饰一道凹弦纹.口径8.2、最大腹径14.2、底径8.6 、高12.2厘米. 青瓷罐 3件.均为四系,分三型.A型:1件(M2:37).胎质粗糙,色偏红.圆唇,口微敛,斜 直领,溜肩,鼓腹,小平底.肩上下饰两组水波纹,每组由七道平行曲线组成.在最下面的一组水波纹上 均匀分布四个横桥形钮.釉色偏白,有玻璃质感,较薄,施半釉.口径9.8、最大腹径15.9、底径11.1、 高14.1厘米.B型:1件(M2:369).胎体细腻,白色.圆唇,高直领,溜肩,鼓腹,小平底.肩部突起, 肩下均匀分布四个横钮.青釉泛黄,施半釉,釉层薄而不均.口径9.1、最大腹径17.2、底径10.2、高 18.6厘米.C型:1件(M2:370).圆唇,直领,口微敛,鼓腹,小平底.肩上有四横系, 肩上部饰一道凸弦纹,正对横系有一道凹弦纹.口径13、最大腹径16、底径13.5、高22.5厘米.
  其他
  包括骨器、玉器、漆木器等,其中骨器有残骨尺、替等;玉器有璧、珠、玛瑙饼、水晶珠、玛瑙珠、 佩等饰件,另有珍珠1枚、云母片若干;漆木器均残,器形难辨.
  编辑本段发现过程
  高陵前室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6]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相近,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后经河南省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