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五位,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5:12:16
列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五位,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列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五位,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列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五位,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列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五位,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王羲之坐姿画像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二、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 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 《宣示表》邮票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三、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四、米芾 中国画《米芾拜石图》
米芾(读音:mǐ fú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五、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至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欧阳询 九成宫帖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26-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