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第十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3:45:08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第十课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第十课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第十课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第十课
首先你中三国毒太深,太信罗贯中了,罗氏抑曹兴刘是出了名的.其实刘备只是在众多诸侯里面有幸得了皇叔的头衔而得了“人和”而已.其能力极其有限.
一生大的败笔很多,不肯夺荆洲,结果荆洲被献给了曹操,曹操不费一兵一足.刘备真笨.关张死后,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只为一己私仇,不听劝告,结果被火烧连营,害死老将黄忠,自己也死在白帝城.这些败笔都是可以避免的,就因为是刘备,所以避免不了.这种人,能辅助他三足鼎立已经很不错了,别妄想得天下.要知刘备几次差点被列强灭掉,连吕布都可以灭他.他算什么东西.
孔明其实也只能辅助刘,不可能去东吴或曹魏,因为孔明出山时太年轻,而孙曹两家都已经收满了许多老谋深算的老资格谋士.而那个年代,是很讲究资历出身的.孔明一无出身二无资历,如果投在另外两家,肯定没有一席之地,所谓人微言轻,逐渐消失在官场,连说话的地方都没有,别说带兵.那个是封建官僚社会,不是民主选举的现代.孔明之所以取黄承彦的女儿,很大原因就是博取一个出身.刘表和黄承彦娶了蔡家姐妹,而蔡瑁是两个蔡夫人的亲弟弟,诸葛亮能和黄家结亲,就和刘表、黄家、蔡家都是亲戚.要知道刘家和蔡家在荆洲是顶级的贵族,势力是最大的.自从有了这庄婚姻,孔明这个小书生的名气才渐渐为人所知,因为他有资格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和论辩,三分天下的伟论在那时就论出来了,三分天下论并不是见到刘备后才第一次提出.这么精明的孔明,当然会选择刘而不会选择孙曹.一上来刘就把最大的权力交给了孔明,因为刘手下当时没有任何谋士,有时候连关羽都要当参谋用.如果在另外两家,别说大权,孔明能有那么一顶点权就很不错了,论资排辈,孔明算老几.
所以孔明选刘备是个必然,是孔明处心积虑的结果,故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只是吊胃口的行为,而推说习惯农耕不愿出仕也是稍微推一推而已,其实心里想得不得了.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只是一句抬举他们两个的奉承话,凤雏我不知道,卧龙的名气绝对是孔明苦心经营得来的名气,特别是靠那庄婚姻.一个没打过仗没立过军功,没当过官没治理过郡县的文弱书生,怎么会有“得一可安天下”这么大名气?还不是靠嘴上吹,滔滔雄辩得来的.但和草民们滔滔雄辩又怎么得到名气?当然要跟上流社会接触,在他们的圈子里滔滔雄辩,要进入他们的圈子,孔明那庄婚姻是个快速捷径.
现在你明白刘备和孔明都是什么样的货色了吧.江湖传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尽信.少看演义,多看三国志和后汉书.
至于蜀汉灭亡,那是必然的结果,并不是孔明或刘备所能阻挡.曹魏拥有大半个中国,人口多,得中原者得天下.孙吴拥有长江天险(这也是蜀灭多年后才灭吴的原因,太难攻了,水军太厉害了),江南富庶,钱粮充足.当年刘备当了孙权的驸马,舒服得差点忘记回家(演义这么写的).而蜀汉只有一个四川,户口不过几十万,自保都已经勉强,更别说取天下了.事实上蜀汉是最弱小的,孔明六出祁山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攻为守总比等着强大的敌人来攻打好.而且万一出现奇迹,能攻下长安,那就可以仿效当年汉高祖出蜀,出了蜀就有希望了.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直成为三国爱好者讨论的焦点,蜀汉一直在等奇迹,子午谷奇谋很可能就是个奇迹,偏偏孔明不用.最捉弄人的是,多年后,钟会破蜀,就是用这个奇迹.可见,蜀汉灭亡是天数,非人力所能挽回.

我感觉说这句话的人抬杠~
不治,如何安天下~庄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在先治的基础上
政通人和才办得到~

这话很有道理的。
感觉很象"治大国犹如烹小鲜"这句话
其实。如果你从事过管理工作的话就知道。
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我觉得很有道理,他应该是按步骤来读:治天下--安天下,安天下--天下安

有道理
但不是什么时期都能用的,这适合于在极度动荡的时期后采取,应为人们已经厌倦暴政,战争,动荡,急切要求安定,这样采取这样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
但是积弱时期太长,君臣关系不清楚,政令不通时,就需要严法来维护权利统一,这样,这句话就不适用了...

全部展开

有道理
但不是什么时期都能用的,这适合于在极度动荡的时期后采取,应为人们已经厌倦暴政,战争,动荡,急切要求安定,这样采取这样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
但是积弱时期太长,君臣关系不清楚,政令不通时,就需要严法来维护权利统一,这样,这句话就不适用了

收起

不好意思,我要积分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