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2:30:43
如何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如何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如何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如何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x0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基本社会调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阶段基础和经济基础;其次,二者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时代风尚.再次,二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它们都要创造和保证有利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幸福,都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两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法律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并重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道德则着重强调人们的义务,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第三,两者的调整机制或方式不同.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法律既靠人们自觉守法来实现,也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通过外在的力量,强制人们遵守,是一种“硬约束”.道治“本”,“法治标”,两者各有优势,而同时存在不足或缺陷.法律本身来讲,由于其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利益矛盾的多变相比,具有制定迟缓和修改滞后的性质;其次,法律规范的封闭性使其缺乏广泛的渗透力;再次,法律更多是补救性的惩治,缺乏防治性的劝导;第四,法律和司法的不完美直接影响法律的效力,以道德本身来看,道德的约束是非常脆弱的;其次,现代经济社会高度利益性和多元利益的存在,社会主体在具体利益的引诱下,驱动下的行为选择往往忽视道德.因此两者的不足更决定了二者确实存在互补性.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以,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互相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同一性.(二)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第一,在立法上,通过道德法律化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立法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如婚姻法中的子女赡养父母、父母抚养子女并不得遗弃等规定,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直接模式.二是立法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如民商法中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三是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利补充.如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不乏其做法.通过道德法律化,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第二通过强化执法和司法,促进道德规范的培植.缺乏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的一个盗贼横行、动荡不安、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的社会里,公民的良性道德就难的形式,道德就缺乏有效的屏障和依托.第三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对合法行为的保护,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存在不同利益要求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弊端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利用合同诈骗钱财、贪污受贿等等.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制裁经济、民事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不仅惩治,教育违法者,还能起到教育和警戒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使社会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第四,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是道的保障.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了系统规定.如《合同法》、《民不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要求遵守公序良俗、商业道德、诚实信用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师法》、《法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规定有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些法律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于传播道德,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标准和推动力量.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现实要求我们知心朋友从思想上道德保证切实遵守法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要看到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不能长治久安.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否相制约,也可以互相转化,某些道德规范需要适时提升为法律规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个补漏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出现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滋长蔓延.必须要实行法治.所以,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而是要强化和实现法治.只有在衽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层次.\x0d法律与道德各有其巨大作用,也各有其显著缺陷.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能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法律与道德在起源和发展上有某些共同点.道德与法律均起源于风俗习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当文明开始以后,希腊人、罗巴人以及希伯来人的最初法律,只不过是把体现于习惯与风俗之中的他们前代经验的结果变为法律的立法而已.恩格斯也曾经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这说明,某些法律是由道德习惯转化而来的.第二法律和道德都是用来维护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中,有许多律令吸收了封建道德规范.我国魏晋隋唐法典中,除律令正文外,还附有“十罪”“十恶”的条目,其中的“数”、“者”、“睦”、“义”等,就属于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些道德规范同时也有法律效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有法律方面的内涵.一个人不爱国就会受到道德谴责,严重的有损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行为,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法律与道德在作用上相互凭借,相互补充.统治阶级用法律推行道德,用道德维护法律,这就所谓的“德威并施”,“宽猛相济”.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则可以用来制裁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以所谓“礼者禁将奖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性,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此外,某些法律手段不宜解决的问题,可以用道德手段解决,而有些社会问题道德手段不行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