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资讯

教育论文:《三山福地志》中佛教思想的体现[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7 05:34:33 教育学论文
教育论文:《三山福地志》中佛教思想的体现[1]
教育论文:《三山福地志》中佛教思想的体现[1]教育学论文
【论文秘籍网 - 教育学论文】
[论文作者:毛素文]摘 要:佛教自两汉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唐代顶峰时期和宋代世俗化的发展,到了明代,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明代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反映。《三山福地志》是明代初期影响最大的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中渗透的因果观念等佛教思想在表达主旨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思想 因果报应 劝善
  
  佛教自两汉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唐代顶峰时期和宋代世俗化的发展,到了明代,与人民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明代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反映。瞿佑《剪灯新话》,是明代初期影响最大的传奇小说集,它上承唐传奇风韵,下启有明一代传奇之风。其中的故事多以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为背景,“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那时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家破人亡,瞿佑在小说里真实地反映出这一悲惨的景象。《三山福地志》是《剪灯新话》中的第二篇,其主旨在于揭露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抨击战乱,惩恶扬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设置的人物也不多,其中渗透的因果观念等佛教思想在表达主旨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恶果。《无量寿经》曰:“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佛教因果论强调由自身行为来改变自我命运和未来的命运,带有强烈的劝惩色彩。
  《三山福地志》中包含着双重因果。一重是现世的因果,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善有善报”。元自实因为生性善良所以资助缪君路费,又因为心怀慈悲所以不忍杀之而归,这些都是善因。由此他在投井后才得至三山福地,遇见一道士,吃交火梨枣并悟前世今生,最终在道士的指点下到福宁躲避战乱,合家安居,这些就是善报。其次是“恶有恶报”。主要体现在缪君身上。缪君由于借银不还,无情无义,后来在战乱中“被王将军者所杀,家资皆归之焉”,这是因恶而得死亡的恶果。此外,自实与道士在三山福地的对话中谈及的几个当世达官身上也体现出了恶有恶报:某丞相贪饕不止,贿赂公行,异日将有十炉铸其横财,本人也将受幽囚之祸;某平章不辑军士,杀害良民,异日当受割截之殃;某监司刑罚不振,某郡守赋役不均,某宣威不闻所宣之何事,某经略不闻所略之何方,这等人“皆已杻械加其身,缧绁系其颈”,成为“待戮余魂”。虽是几句对话一笔带过,但那些作恶者的下场却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另一重是前世的因导致的今世的果。这一点只有简要的叙述:元自实前世身为学士而以文学自高,不愿汲引后学,所以今世质钝不通诗书;以爵位自尊,不肯接纳游士,所以今世漂泊无所依靠。这是前世之恶因导致今世之恶果的例证。
  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不仅是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且成为一种情节结构,即通过因果报应促使了情节的转折并进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二、明心见性
  禅宗倡导“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的思想,强调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众生能否成佛,关键在能否“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即明了一切诸法,皆由心生,皆由心出,把一切都推及心源,直指本心。这一观念发展到后来便成为民间普遍流传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小说中也有表现。
  元自实愤怒怀刃去刺杀缪君时,文中这样描写:是时,震方未启,道无行人,惟小庵中轩辕翁方明烛转经,当门而坐,见自实前行,有奇形怪状之鬼数十辈从之,或握刀剑,或执椎凿,披头露体,势甚凶恶;一饭之顷,则自实复回,有金冠玉佩之士百余人随之,或击幢盖,或举旌幡,和容婉色,意甚安闲……自实不敢隐,具言:“缪君之不义,令我狼狈!今早实砺霜刃于怀,将往杀之以快意。及至其门,忽自思曰:彼实得罪于吾,妻子何尤焉,且又有老母在堂。今若杀之,其家何所依?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也。遂隐忍而归耳。”轩辕翁闻之,稽首而贺曰:“吾子将有后禄,神明已知之矣。”自实问其故。翁曰:“子一念之恶,而凶鬼至;一念之善,而福神至。如影之随行,如声之随响,固知暗室之内,造次之间,不可萌心而为恶,不可造罪而损德也。”
  这里元自实因愤怒而欲杀缪君,杀人之念起,即是迷失了自性,当他产生这一念头时,他即被数十个凶神恶煞跟着,心中的恶念而招来了凶鬼;当他放弃这一恶念返回时,他身后则被数百个和颜悦色的鬼煞跟着,又因心生慈悲之念改变主意而使福神自至。这种对比鲜明的情状说明,只要自实杀人,他也将会受到恶鬼的惩罚。这里借有道之人点明善恶祸福源出于一心,以神明昭示来劝诫人们要去恶从善。
  
  三、转世思想
  佛教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并以因缘果报、转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