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文学论文 > 教育资讯

文学论文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5:24:35 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1]
文学论文 :上博簡《魯邦大旱》虚詞劄記[1]文学论文
【找论文网 - 文学论文】
一、殹

子贑曰否殹吾子女重命其與(歟) 三

公豈不飽梁食肉才(哉)殹亡(無)女(如)庶民何 六

“殹”,馬承源先生讀爲“也”,【1】何琳儀先生讀爲“繄”,【2】俞志慧先生讀爲“抑”。【3】何、俞二先生都認爲此字是語首助詞。

按:馬先生所釋不误。此字不应讀爲“繄”,“繄”用作語首助詞,典籍中多訓爲“是”,起到加强肯定語氣的作用,如《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韋昭注:“繄,是也。”所以“繄”不可能引導疑問句。而“歟”“何”用於句尾,都是典型的疑問語氣詞,因此“殹”讀爲“繄”恐難成立。實际上,“某人(問)曰:‘……乎(歟)?’某人(對)曰:‘否也。’”這样的句式典籍中習見。如《韓非子·外儲説左下》: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否)也,夔非一足也。”

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否)也。”……又問曰:“儒者弋乎?”曰:“不(否)也。……” 又問:“儒者鼓瑟乎?”曰:“不(否)也。……”

因此,第三簡中“殹”不必連屬下文,可径直断爲:“子贑曰:‘否殹(也)。’”

“殹”屬影母脂部,“抑”屬影母質部,爲阴入對轉,可以通假。但“抑”用於两个問句之閒時,多爲選擇連詞,且两个問句的句式规整,通常作“……乎(歟)?抑……乎(歟)?”如《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子将大灭衛乎?抑納君而已乎?”《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歟)?抑與之與(歟)?”很明顯,從句式上説,第六簡中“豈……才(哉)殹……何”絶非選擇問句,“殹”連接的乃是一个反問句和一个帶有疑問語氣的感嘆句。因此在第六簡中,“殹”不當讀爲“抑”。“哉也”連用,作爲句末語氣詞,極爲罕見,通常作“也哉”,如《論語·陽货》:“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左傳·襄公九年》:“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但“哉也”連用,典籍中亦有例,如《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又“無如……何?”乃固定句式,如《禮記·哀公問》:“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後罪何?’”因此,第六簡可斷句爲:“公豈不飽梁食肉才(哉)殹(也)?亡(無)女(如)庶民何?”

另,上博簡《子羔》第九簡:

子羔昏(問)於孔子曰:“三王之作也,皆人子也,而其父賤而不足稱也與(歟)?殹亦城(成)天子也與(歟)?”

劉樂賢先生将“與殹”連屬,讀爲“舉也”,【4】恐非。“殹”,馬承源先生未釋。陳劍先生讀爲“抑”而未釋。【5】

按:斷句當從原釋者。從句式及語義不難判斷,“……也與(歟)?殹亦……也與(歟)?”顯然是選擇疑問句。“殹”,當從陳説。前文已述,“殹”、“抑”爲阴入對轉,故“殹”可通“抑”。“抑亦”作爲選擇連詞,【6】典籍中習見。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盗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以往我們只知道“殹”字“秦人借爲語詞……周秦人以‘殹’爲‘也’”(段玉裁注),上博簡的公佈擴大了我們對此字的認識,戰國時期楚系文字也存在這种用法,並且還有以“殹”爲“抑”作選擇連詞的文例,值得引起重視。

二、或

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 四

“或甚於”之“或”,馬承源先生讀作本義字,“或必”之“或”,则讀作“何”。【7】以上二“或”,何琳儀先生皆訓爲“又”。【2】

按:“或甚於”之“或”當讀爲“有”,清王引之《經传釋詞》卷三:“或,猶‘有’也。”【8】如《孟子·公孫丑下》:“夫既或治之。”趙岐注:“或,有也。”“有”屬匣母之部,“或”屬匣母職部,爲阴入對轉,故可通假。“有甚於”一語恒見於典籍,如《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又有甚於此。”

“或必”之“或”,可從馬說,讀作“何”,屬旁對转。盡管缺乏傳世文獻的通假字例,但依“或甚於”之“或”的對轉关系而推之,“或”讀作“何”自可通。“何必”是表否定的反詰語氣詞,與簡文語境相符,文意贯通。

另,“或(何)必寺{從虍從壬}名{從虍從壬}”之“寺”馬先生讀為“恃”,劉樂賢先生讀為“待”。【4】當從刘說。先秦典籍中“何必”多與“待”連屬,構成常語,如《韓非子·難勢》:“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而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戰國策·齐策》:“色與馬取於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又,两“{從虍從壬}”字,馬先文学论文